关于除夕的古诗词20首带赏析

每日一读:如果每个女朋友用一个字来代替的话,我的情史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了。

关于除夕的古诗词20首带赏析

  关于除夕的古诗词20首带赏析

  导语:除夕,又称大年夜、除夜、岁除、大晦日,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,即春节前一天晚。也是故事吟诗作对的好时节。下面是由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除夕的古诗鉴赏,希望能对你们有帮助!

  【1】共内人夜坐守岁南北朝·徐君倩

  欢笑情未极,赏至莫停杯。

  酒中挑喜子,粽里觅杨梅。

  帘开风入帐,烛尽炭成灰。

  勿疑鬓钗重,为待晓光来。

  赏析:徐君倩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,内人,就是指自己的妻子。这首诗也是最早描写除夕的诗歌之一。诗人与夫人在除夕夜守岁欢饮,期待新春到来的情景描绘得十分细腻逼真。

  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,又称照虚耗、熬年、熬夜。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:年长者守岁为“辞旧岁”,有珍爱光阴的意思;年轻人守岁,是为延长父母寿命。自汉代以来,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。在除夕的晚上,不论男女老少,都会灯火通明,聚在一起守岁。因此,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。

  【2】除夜作唐·高适

  旅馆寒灯独不眠,客心何事转凄然。

  故乡今夜思千里,霜鬓明朝又一年。

  赏析:在古代,交通不发达,那些客居他乡的读书人、官宦不能回家过年是常有的事情。这首诗就是诗人除夕客居所作。然而即便在交通便利的今天,还是会有很多人不能回家过年,“故乡今夜思千里”,为他们祝福。

  【3】除夕唐·史青

  今岁今宵尽,明年明日催。

  寒随一夜去,春逐五更来。

  气色空中改,容颜暗里回。

  风光人不觉,已入后园梅。

  赏析:相传此诗是唐玄宗李隆基命题,史青五步成诗之作。该诗妙就妙在一个“催”字,点出其紧迫感,一语双关,大有画龙点睛之妙。这首五律诗不仅成诗速度惊人,而且内容合题,诗中所咏,切时切景又切情,巧妙地写出了两年交替这个特殊时空环境里的景物和情感,同时对仗工整,韵律和谐,语言明白而又含蓄,充分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诗才,不愧为一首上乘的除夕诗。

  【4】除夜有怀唐·孟浩然

  五更钟漏欲相催,四气推迁往复回。

  帐里残灯才去焰,炉中香气尽成灰。

  渐看春逼芙蓉枕,顿觉寒销竹叶杯。

  守岁家家应未卧,相思那得梦魂来。

  赏析:古代五更在寅时,称平旦,又称黎明、早晨、日旦等,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,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凌晨3点到5点。这个时候,鸡仍在打鸣,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,开始迎接新的一天。除夕夜过了五更就是新的一年。所以说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”。

  【5】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苏轼

  南来三见岁云徂,直恐终身走道途。

  老去怕着新历日,退归拟学旧桃符。

  烟花已作青春意,霜雪偏寻病客须。

  但把穷愁搏长健,不辞最后饮屠苏。

  赏析: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,其配方为大黄、白术、桂枝、防风、花椒、乌头、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。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、祛风散寒、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。

  古人过年时有饮屠苏酒的风俗,一般人饮酒,总是从年长者饮起,而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,都是按自少至长的次序饮之,如晋人董勋所说的“少者得岁,故先酒贺之;老者失时,故后饮酒”。

  【6】鹧鸪天(丁已除夕)宋·赵师侠

  爆竹声中岁又除。顿回和气满寰区。

  春见解绿江南树,不与人间染白须。

  残蜡烛,旧桃符。宁辞末后饮屠苏。

  归欤幸有园林胜,次第花开可自娱。

  赏析: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,人们使用火烧竹子,使之爆裂发声,以驱逐瘟神,因竹子焚烧发出“噼噼叭叭”的响声,故称爆竹。这奇特的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。

  说起爆竹的起源,有个有趣的传说。根据《神异经》的记载,人们放爆竹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。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,所以每到除夕,人们便用爆竹把山魈吓跑。这样年复一年,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、点红烛、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。

  【7】除夜雪陆游

  北风吹雪四更初,嘉瑞天教及岁除。

  半盏屠苏犹未举,灯前小草写桃符。

  赏析:“半盏屠苏犹未举,灯前小草写桃符。”这是多么有诗意的画面。桃符是对联的前身,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,用桃木板分别写上“神荼”、“郁垒”二神的名字,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,悬挂、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,意在祈福灭祸。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。这就是最早的桃符。

欢迎参与[关于除夕的古诗词20首带赏析]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